焦點
-
輕薄小巧、滿足辦公文書需求,ECS LIVA Z3 Mini PC開箱簡測
對於遊戲玩家來說,隨著3A大作推陳出新,在電腦的採購上,效能無疑是第一選擇,但如果只是簡單的文書需求,那不僅不需要花太多荷包購買這些中高階設備,基本上一顆入門級的處理器便能應付,也不太需要為了散熱來購買大型散熱器、機殼,甚至目前市面上的一些Mini PC就能滿足需求,體積還遠比自組的PC要輕薄小巧許多。 知名大廠ECS在Mini PC領域上就推出了眾多產品來供不同需求的用戶們選擇,光是LIVA家族當中就分了One、Q、X、Z系列,相信玩家們還記得先前小編開箱過的LIVA Q3 Plus,一手可掌握的大小,真的非常讓人驚艷,而這次也要來為大家開箱這款同樣擁有輕薄小巧尺寸的LIVA Z3 Mini PC。 事實上光是LIVA Z3就有Z3、Z3E、Z3 Plus、Z3E Plus等等成員,主要在於處理器的等級、內外擴充性以及大小等差異,本次開箱的是沒有額外其他代號的LIVA Z3,提供了Intel Pentium Silver N6000或Celeron N5100 / N4500三種處理器規格可選擇。 小編手上的LIVA Z3是最高規的Pentium Silver N6000版本,搭配8GB(4GBx2) DDR4 Ram,最高可支援到雙通道16GB,儲存空間除了本身的128GB eMMC之外,也提供一組M.2槽來擴充SSD;顯示能力方面不僅可透過後方HDMI 2.0、Mini DisplayPort達到雙螢幕顯示,每個輸出埠也都支援到4K解析度,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外觀方面,LIVA Z3實際尺寸為117x128x35mm,雖不到Q系列如此迷你,但扁平度卻是相當出色,寬度更是與小編的初代iPhone SE長度剛好吻合,作為Mini PC已經稱得上是小巧了。 接著簡單來看一下內部硬體,只要把底座四邊角落的螺絲卸除即可拆除底板,過程相當簡單,想要升級Ram、擴充SSD的新手用戶們也能輕鬆完成。 實際來簡單驗證效能吧!首先進到CPU-Z來驗證一輪規格,可以看到搭載的確實是Intel Pentium Silver N6000,屬於低功耗的Jasper Lake家族,採用10nm製程並具備4C/4T的配置,基本時脈為1.1GHz,最大時脈可達3.3GHz,採用ID4E26晶片組主機板,且如剛才內部所看到,搭配了8GB(4GBx2) DDR4-2666 Ram,顯示卡則是處理器內顯Intel UHD Graphics。 接著透過跑分程式測試一輪後,不難發現不管是處理器還是遊戲效能就是非常入門的成績,即便是要玩一些需求較低的電競遊戲勢必依舊會非常吃力,畢竟Pentium Silver N6000本身就是初階入門市場定位,通常不會是遊戲玩家的選擇,但只是普通的文書影音用途是OK沒問題的。 整體使用完一輪後,可以明確的了解LIVA Z3的定位就是完全針對辦公文書需求,配上小巧、扁平的機身,不僅移動上方便,桌面占比也不大,若用戶沒有打Game需求,平常的工作就是單純的文書打字,休閒娛樂則是看劇、看YouTube等等而已,那LIVA Z3就相當的適合,價格上也會較為實惠。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給沉重的主機一臂之力,ROG Herculx顯示卡支撐架開箱
以當今的電腦零組件來說,顯示卡大概是整台主機中最不好伺候的產品了,光是要入手一張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裝上主機後還要擔心顯示卡體積太大、太重,長久下來可能會對主機板造成傷害。 此時就須要裝上一組顯示卡支架來以防萬一了,只是目前多數顯示卡製造商鮮少推出對應支撐架產品,像是近期ROG便推出了ROG Herculx顯示卡支撐架,將要以「信仰之力」來扛起顯卡的重量。 做為信仰週邊的一環,ROG Herculx在設計上自然要毫無保留的展現出自家信仰的特色囉!正面一大片的透明壓克力飾板中除了印上大大的ROG字樣與敗家之眼的商標外,細看背景的部分也是無數細小的ROG字樣組成,並支援自家AURA Sync燈光同步功能,讓支撐架能夠在RGB燈光的照耀下展現出璀璨的流光效果。 安裝上,ROG Herculx是採免工具安裝設計,意即若想獲得穩固的顯卡支撐,除了倚靠支撐架底部的大面積防滑膠墊之外,與顯示卡之間的貼合程度也是至關重要,為此ROG Herculex在腳架本體的頂部藏了一副小腳架,透過轉動一旁的小齒輪來進行伸縮,讓ROG Herculex能夠可以在72~128mm的範圍內靈活且精準的調節高度,輕鬆適應不同尺寸大小的機殼和主機板設計。 此外,ROG Herculx在功能性上也有小巧思,為了保證玩家能夠把支撐架安裝在最適當的位置,支撐架的下方提供了一個紅色的磁吸式氣泡水平儀,只要水平儀內的氣泡落在正中央的位置,就代表支撐架有穩定的安置在平穩的表面,另外也能用來測量顯示卡是否因為支撐架高度太高造成顯卡彎曲。 最後,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ROG Herculx實際組裝起來的樣子吧!小編本次示範使用的是NZXT的H510i機殼,搭配ROG STRIX RTX 3060 Ti顯示卡和ROG STRIX B550-F GAMING(Wi-Fi)主機板,由於H510i機殼本身算是比較緊湊型的設計,ROG Herculx基本上不需要調節任何高度,只要稍微「擠」一下便可完成安裝。 不過玩家的機殼如果更為寬敞的話,需要注意ROG Herculx因為是採免工具固定的關係,安裝的時候切記要在機殼的直立狀態下安裝,以免一個手滑讓整個支架砸在主機板上。 顯示卡支撐架在電腦週邊上並不算是什麼特別獨特罕見的產品,只是目前多數顯示卡廠商大多沒有推出原廠的款式,在顯卡尺寸越做越誇張的今日,ROG也終於回應無數玩家們需求,讓閃閃發亮的ROG Herculx接替單薄的「高科技竹筷」,給予顯卡更穩固的支撐外,也為自己的主機信仰再添幾分姿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16:10超窄邊框4K OLED螢幕、創作視野與效能全面進化,GIGABYTE AERO 16筆電開箱體驗
近年來,各家廠商對於創作者筆電的注重程度是越來越高,紛紛為其設立了專屬的產品陣容,從主打輕薄便攜到有著媲美桌上主機性能的版本,機種的豐富和吸睛程度可以說是完全不輸給一旁的電競與商務系列。 而要說到「吸睛」,專為高效能創作需求設計並搭載OLED面板帶來絕佳色彩表現的技嘉AERO筆電系列絕對堪稱當中的翹楚之一,相信凡是體驗過的人一定都會對螢幕的鮮明色彩和生動對比念念不忘。 如今配合Intel第12代筆電處理器的到來,技嘉的AERO 16系列也迎來的全新升級,除了延續必備的4K OLED螢幕外,最高還配置了Core i9-12980HK處理器和RTX 3080 Ti顯示卡,更重要的是,本次AERO 16在外型上也以「大自然中最豐富而閃耀的皎潔白光」炫光銀配色進行全方位的重新設計,以下小編也不賣關子了,就讓我們趕快來試看看經過淬鍊進化的AERO 16在外觀和效能的全方位表現吧! AERO 16全機採用一體成型的鋁合金打造,並以細膩的磨砂觸感來襯托皎潔的炫光銀外殼,上蓋略帶些弧形的設計為機身在剛硬方正中帶了些圓潤婉約的細節,加上開蓋後會亮起白光的AERO商標,讓筆電只要放到桌上就能充分展現了藝術創作者的浪漫氣質。 打開筆電,映入眼簾的是AERO系列中最顯著的招牌"4K OLED"螢幕,為了實踐極簡工業美學,技嘉筆電團隊可是對螢幕的裡外設計下足了功夫,四邊超窄邊寬的最小厚度縮小到僅有3mm,螢幕長寬比也從傳統16:9換成顯示面積更大的16:10設計,讓AERO 16能夠在保持15吋機身尺寸的前提下放進16吋面板,為創作者們提供了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操作空間。 當然為了符合創作者對色彩的要求,AERO 16對這方面也是毫不含糊,這塊解析度達3840x2400@60Hz的OLED螢幕最高能夠涵蓋100% DCI-P3色彩空間,且為了確保色彩準確度,每一台筆電在出廠前都通過了校色器大廠X-Rite的校色程序,並獲得色彩權威機構Pantone Validated面板認證,每台機器平均色彩偏離值必須Delta E
-
Intel Core i9-12900KS價格曝光,至少750美金以上?!
Intel 12代Alder Lake在性能全面提升,售價上漲幅度又不大的情況下,可以說是來勢洶洶,逼得對手不得不降價來維持香氣,而官方也在CES 2022發布了更旗艦的Core i9-12900KS版本。 i9-12900KS沒意外就是12900K的官方特挑版本,配置同樣會維持8+8/24T設計,配有30MB L3快取,但在擁有更好的體質下,CPU單核(P Core)最高將可比12900K還要高出300 MHz來到5.5 GHz,其餘規格雖還是未知數,不過既然時脈有所提升,在其餘架構沒改變的情況下,功耗勢必也會提高,有傳言12900KS基本TDP可能會來到150W,比12900K高出25W,PL1功耗很可能也會超過目前12900K的241W。 i9-12900KSup to 5.50 GHzPBP 150WUSD 750 ~ (。´・ω・)?— 188号 (@momomo_us) February 14, 2022 至於價格方面,據傳12900KS會來到750美金以上,並有大神曝光兩份國外零售商清單,可以看到12900KS定價於780.79、791.74美金,比12900K還要高出約27%上下。 不過12900KS定位在於專業超頻玩家,藉由更好的體質能超頻跑出更佳的成績甚至破紀錄,對於一般高階遊戲玩家來說,若沒有要特別超頻其實12900K便完全足以應付,在遊戲上兩者差距相信不會太大、甚至可能無感,再者,原本12900K就已經需要360水冷才能壓制,更高功耗的12900KS在溫度表現上恐怕會更加驚人(笑)。 但不管如何,這只是網友們的傳言,假設那兩份零售商清單屬實,那實際產品問世時間相信已經不遠,究竟這位旗艦大哥表現如何很快就能見真章。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真的要玩代工了啦,傳Intel將以60億美元收購半導體公司Tower Semiconductor
到目前為止,即使我們仍處於缺晶片窘境,半導體代工的市場還是一直由台積電主導,不過Intel在2月8號時廣發新聞稿宣布,將斥資10億美元打造晶圓代工創新生態體系,簡單說就是用來強化自家的代工業務,但根據最新消息看來,這波強化代工似乎看起來沒這麼簡單。 《路透社》報導指稱,Intel以約6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以色列半導體代工廠Tower Semiconductor,但目前仍在談判過程中,假設談判順利的話,此筆交易案最快將在本周對外公布,不過目前Intel與Tower Semiconductor皆沒有回覆此相關訊息,;除此之外,Intel於今年還將花費250至280億美元來提高產能,以及俄亥俄州200億美元擴產與10年10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 Tower Semiconductor成立於1993年,並在1994年成為上市公司,目前為全球前十大半導體代工廠,於美國設有晶圓廠之外,在2014年與Panasonic合資成立新公司之後,Tower Semiconductor擁有合資公司51%的股份,因此Panasonic 3座半導體工廠也在Tower Semiconductor手上,因此,Intel假設收購成真的話,將可以提振在半導體代工方面的影響力。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想要更高的處理器效能還要解鎖DLC,Intel可能在研究CPU的額外付費功能
現今軟體和遊戲充斥著DLC、訂閱、微課金項目,相信大多數玩家早已經是見怪不怪了,但萬一有一天這樣的額外付費內容延伸到硬體設備上,而且還是處理器、顯示卡這一類核心設備上的時候,各位又能夠接受嗎?近期有爆料指出,Intel很可能在研究推出名為Software Defined Silicon (SDSi)的付費功能到未來的Xeon處理器上。 Intel其實並不是第一次想推出付費DLC項目,早在2010年的時候,官方就曾經想對Sandy Bridge中的Core i3-2xxx系列提供付費解鎖更高時脈和快取的服務,只是當時光是這個消息一走漏就引起譁然和玩家們的不滿,致使Intel取消了這項計畫。 Regarding SDSi:It’s not the first time Intel is trying something like Software Defined Silicon. There was the Intel Upgrade Service in 2010 where Intel did add some higher clocks and additional cache to certain Core i3-2xxx (Sandy Bridge) SKUs.https://t.co/poCFbGT81D— Andreas Schilling (@aschilling) September 28, 2021 ▲Intel可能會推出SDSi服務,讓企業可以付費解鎖更多功能。 至於這個Software Defined Silicon (SDSi)服務則是面向企業端,預計會在Linux 5.18版上線後推出,開通服務後能夠讓Xeon處理器支援更多功能,例如更大的記憶體的支援性提升到4.5TB、開放Intel Speed Select Technology功能等,其他預計會有的項目包含: L-支援大型DDR記憶體,上限可達4.5TB M-支援中等DDR記憶體,上限為2TB N-虛擬化網路功能(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S-搜尋服務 T-溫度功能 V-更高的虛擬主機數量 Y- Intel Speed Select Technology技術服務 從上述的項目中我們不難能看出,Intel的SDSi應該會是讓企業用戶依照實際需求來去選擇解鎖的項目,雖然說目前還不知道這樣的解鎖服務何時會上線,但不出意外的話,預計今年推出代號為Sapphire Rapids的新一代Xeon處理器將可能首當其衝的成為第一款試驗版。 不過如果這項服務未來真的推出,除非Xeon本身在價格上足夠優惠,否則一台動輒百萬的伺服器買回來還是閹割版的,相信不管是誰大概都很難接受吧!只是又換個方面來說,假設Intel真的在企業端推行成功,說不定就有可能向下延伸到消費級Core i處理器,例如花錢才能解鎖Core i9的最大頻率上限、解鎖E-Core效率核心之類的… (想賺錢想瘋了嗎??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專利出售、執行長不願意把黑莓用在另外一款手機上,自帶實體鍵盤的5G黑莓機不會來了
BlackBerry OS系統已經於2022年1月4日終止服務,包含BlackBerry 7.1 OS 及前代版本、BlackBerry 10、BlackBerry PlayBook OS 2.1也不再提供服務,意思就是說,連打電話傳簡訊都沒辦法再用。 可在2021年時就傳出將自帶實體鍵盤的5G黑莓機呢?直到1月初時,OnwardMobility還發出新聞稿表示,5G黑莓機還沒死、只是延遲了而已,不過會搭載Android系統問世,但於二月初的時候,OnwardMobility以6億美元的價格將握有的手機專利通通出售掉了,也就是說OnwardMobility正在逐步遠離自己作為手機研發商的身分。 如今根據《Android Plice》的報導,CrackBerry的創始人Kevin Michaluk指出,OnwardMobility所擁有的BlackBerry商標使用權已被取消,另外《Android Plice》還補充說,BlackBerry執行長程守宗不願意再讓黑莓的名號用在另外一款智慧型手機上,因此至今不見蹤影、連諜報照都沒流出的5G黑莓機,已經不必再等了,5G黑莓機將無緣與各位見面了。 而在2020年取得BlackBerry商標使用權的OnwardMobility,是否還會在無法使用BlackBerry的情況下,研發出非黑莓品牌的智慧型手機呢?目前還沒有相關消息,而OnwardMobility的網站與社群軟體中,除了那則解釋黑莓機未死的「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we are not dead.」新聞稿外,就再也沒有提到關於黑莓機的事。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一機兩用超方便、輕巧攜帶隨身玩,ASUS Vivobook 13 Slate OLED二合一平板電腦開箱
現在都是行動數位化的時代了,相信手邊最常使用的不外乎就是手機、平板,甚至是一台筆電就能應付基本的使用需求,雖然品牌各自有所喜好,但總歸最常使用到的就是這幾項了,不過如果可以將其中的幾項整合在一起,是否可以免去一次攜帶一堆的麻煩呢? 手機看來暫時是難以替代、雖然智慧手錶逐漸普及,但終歸還是未到可以完全取代的時刻,那常用的平板跟筆電呢?來個2合1應該就簡單多了吧!事實上這樣的作法在之前已經有其他廠商推出類似的產品,既是平板、也是筆電,配上一組可拆卸的鍵盤,如果再加入一支數位筆就更完美了,可合、可分,不同用途但卻歸於一組產品,要是螢幕再採用最新的OLED的話,大概就是夢幻逸品了,這樣的期待ASUS聽到了,去年底亮相的Vivobook 13 Slate OLED二合一平板電腦就是這樣的一款設計。 如果要說到2合1平板電腦的話,可能大家腦袋裡會浮現像是微軟的Surface系列,甚至是LG、小米、華為、三星...都有推出類似的設計,再不然還有iPad系列,一台平板加上鍵盤組,就立刻變身成平板電腦了,不過有的是螢幕小、有的則是採用Google Chrome系統(或iOS),想要真的當成電腦來用還是Windows系統會用的順一些,可惜有掛上Windows 10/11的價格可不便宜,想要真的入手一組來當成隨身機使用,可就得好好挑一下。 ASUS新推的Vivobook 13 Slate OLED這一款版本,同樣是隸屬於Vivobook系列,但如果從外觀上來看,可能會以為這是一款"平板電腦",但事實上卻是一機兩用的設計,只要配上專屬鍵盤,立刻就能搖身一變成為輕巧筆電,再搭配上專屬的背面支撐立板設計,當平板也好、作為筆電使用也罷,通通可以解放雙手,追劇、展示、文書作業使用、上網...通通任意擺放。 那就來開箱瞧瞧這款Vivobook 13 Slate OLED吧! 基本上整組Vivobook 13 Slate OLED除了本體之外,還包括了鍵盤、背部支撐板以及ASUS Pen 2.0與外出用的專屬攜行包、變壓器等等,玩家可以依據實際需求作使用上的安排,算是有點延續早期推出變形金剛筆電那時候的設計概念,一般使用可能單獨用平板本體即可,想要追劇還可以放在桌上加支撐架隨意調整角度,處理事務或上網也能透過搭配鍵盤組來搖身一變轉換成筆電模式工作,等於一機可以三用了。 Vivobook 13 Slate OLED在規格面則是採用了Intel Pentium Silver N6000處理器、基礎頻率1.1GHz(最高可達3.3GHz),而顯示螢幕則是採用高規的13.3'' OLED面板、支援1920x1080 FHD、16:9、550 nits、0.2 ms反應時間、1,000,000 : 1超高對比度、100% DCI-P3廣色域、VESA DisplayHDR™ True Black 500認證,記憶體為4GB LPDDR4x,並內建128GB eMMC儲存空間以及Wi-Fi 6/Bluetooth 5.0,作業系統為Windows 11 Home(S mode),另外,不僅提供有500萬像素的前鏡頭、還有1300萬像素的後置鏡頭,再者,也內建有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音效以及2組USB 3.2 Gen 2 Type-C插孔與1組3.5mm耳機插孔/1組microSD讀卡機,只能說該有的通通都有了。 兩大配件的加持下,讓Vivobook 13 Slate OLED的功能性大幅增強,不論是鍵盤組或背面支撐板,設計質感都相當不錯,而且重量也都很輕薄,鍵盤重量僅333g、支撐架重量僅269g,就算平常都一起帶出門,加上本體的785g,總重也不到1.4 kg,而鍵盤組的按鍵行程也還不錯,除了少了數字鍵的區塊設計外,整體打起來的手感其實也跟一般筆電沒有差別,觸控板也相當靈敏,甚至本體本身就有支援觸控,操作使用都相當便利。 如果是果粉,那相信iPad Pro或許會是首選,但對於大多數已經習慣使用Windows系統的玩家來說,挑一台同樣具備Windows系統的筆電當然是最佳選擇,但是如果想要既當平板、又能作為筆電使用,大概就是非這款Vivobook 13 Slate OLED莫屬了,透過鍵盤組與支撐架的搭配,輕鬆可以對應玩家的多種需求模式,尤其是採用了OLED的高畫質螢幕,透過13.3"的大尺寸設計其實一點都不遜色於iPad Pro,加上支援Wi-Fi 6的連線速度,不論是一般文書使用或是追劇上網,通通可以順暢不Lag! 熟悉的Windows 11介面更是方便玩家使用,就算出差或是學生上課、工作上班也可以輕鬆達成報告、影像編輯等作業,就連外出邊喝咖啡邊視訊或是追劇看影片也都很方便,而且對於愛用筆的玩家更是可以透過ASUS Pen 2.0的搭配隨意揮灑創作藝術,更不用說還支援長達9.5小時的電池續航力(內建50 Wh電池容量),只能說,這款Vivobook 13 Slate OLED真的是讓玩家可以輕鬆玩、方便用的新變形金剛二合一平板電腦首選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蘇媽也要出手買買買,AMD已獲批准收購Xilinx半導體公司
相較於NVIDIA想要收購Arm遇到重重阻礙而最終以失敗收場,AMD在花錢併購的這條路上顯得暢通許多了,近期全球均已經批准AMD的收購申請,將以股票交易的形式收購Xilinx(賽靈思)這間具有相當傳奇色彩的半導體公司。 AMD在前年2020年10月的時候宣布要對Xilinx進行收購,預計花費350億美元買下74%的股份,而在2021年4月的時候,Xilinx的股東們同意了這項收購案,最終在獲得全球主要國家單位的評估和允許後,這樁歷時近一年半的交易將於下周2月14號的時候全數完成,此後AMD就是Xilinx的最大股東。 這樣的合作無疑地將為AMD在晶片設計能力上更添助力,透過Xilinx多元的晶片設計經驗,幫助AMD在晶片的打造上能夠應用在更多的領域場合之中,進而壯大自家的影響力,特別是近期有研究指出,AMD的晶片市佔率創下近15年的新高,原因就是自家的Zen系列架構處理器在遊戲機、伺服器、行動裝置上獲得了廣泛的使用。 Xilinx最早成立於1984年,是第一間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更是FPGA、可程式SoC及ACAP的發明者,對於現代科技發展可說是功不可沒,目前Xilinx的主要業務包含消費級、汽車、雲端等領域,也有在5G網路的開發上進行布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CP值、音質與顏質我都要,Soundcore Life Q35耳罩式主動降噪藍牙耳機開箱試聽
Soundcore為Anker Innovations旗下專為玩家打造聲學產品的品牌,包含藍牙音響、藍牙耳機等等,近年因TWS耳機成為3C主流產品,專門打造音頻產品的Soundcore也在此項領域投注不少心力,以研發Anker Soundcore 藍牙音響的成功經驗,來打造與眾不同的TWS耳機。(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無線藍牙耳機) 本次小編入手了Soundcore最新型耳罩式降噪耳機Life Q35,為其Life Q30的再進化版,除了Hi-Res Audio認證之外,還擁有支援SBC、AAC、LDAC音訊解碼,並以不俗的續航力,為玩家們帶來全天候的聲音饗宴。 Soundcore Life Q35擁有「冰絲墨藍」與「莫蘭迪粉」2種款式,而小編手上這款則為前者,顧名思義,Life Q35冰絲墨藍以墨藍色打底,頭戴金屬片部分以髮絲紋點綴,配合金屬光澤,頗具質感外,還帶有幾分優雅,且還榮獲2021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相信能打動那些以外觀、顏值至上的玩家。 對全罩式耳機來說,配戴舒適度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雖說頭戴部分以金屬片包覆,但實際上Life Q35僅僅只有260公克,輕量化的設計,且具備12段可調式伸縮支臂、以及能夠旋轉調節角度的耳罩設計,包覆感相當合宜,不會因為太緊縮而壓迫頭部,也因此還擁有相當不俗的被動式降噪;耳罩內部以記憶海綿為主,外部則以人造蛋白質耳罩套包覆,不僅貼近肌膚觸感,還具備比皮革耳罩套更強的透氣性,即便長時間配戴也不易造成不適,且方便清潔。 規格方面,Life Q35配載40mm驅動單體,並採用蠶絲複合式振膜,不過在小編對耳機的多篇開箱文中就有提到,驅動單體大小沒辦法完全代表音色好壞,但可以知道的是,Life Q35的低音輸出應該會有相當不錯的潔淨度,而蠶絲振膜這類的生物型振膜,也剛好補足了一些大驅動單體所失去的中高頻。 而在音質上,藍牙耳機雖相較有線耳機還是有那麼丁點些許落差,但在越來越先進技術彌補上,這個距離就越補越近了,Life Q35擁有Hi-Res Audio無損金標認證、Hi-Res Audio Wireless無線金標認證,對比前代Q30來說,Life Q35更多了支援LDAC音頻解碼,即使是透過藍牙連結來聆聽音樂,也可獲得高解析度的音質享受。 而Life Q35除了在機體上所設計的被動式降噪之外,也擁有主動式降噪功能,分作3種模式:降噪、通透、標準,而降噪模式中又細分成:交通、室內、戶外3種更加精細的降噪模式,讓玩家能夠隨著使用環境不同來切換,按壓左耳控制介面上的NC鍵即可切換,而通透模式也能透過長壓右耳罩1至2秒,在聽見Transparency提示音之後來啟動。 Life Q35在續航力也有相當驚人的水準,開啟降噪模式的話,擁有40小時的續航力,但假設不使用降噪、採用標準模式的話,則有60小時的使用時間,而除了亮眼的續航力外,Life Q35還擁有入離耳偵測功能,玩家們只要拿下耳機,Life Q35就會自動暫停播放音樂,再次戴上即恢復播放,節省不必要的耗電量,更支援快速充電,5分鐘充電即可使用4個小時,完全充飽電也只需要2小時,當然也支援Qi無線充電。 連結方面,除了採用Bluetooth 5.0規範之外,還支援NFC雙重連結模式,同時連結2台設備,無縫切換裝置相當方便,還不必重置耳機設定,當然也支援3.5mm音源連結,盒內隨附就提供了1條3.5mm音源線、以及飛機專用轉接頭,能在不同的場所與裝置搭配使用。 既然都採用Bluetooth 5.0規範了,Life Q35的連結方式也相當簡單,在左耳罩上的開機鍵長按5秒直到藍色指示燈閃爍,便可打開裝置的藍牙與之連線,相當便捷,但小編還是建議玩家們在裝置上下載Soundcore App來加強聆聽體驗,App中提供高達22種EQ等化器給玩家們選用,此外還有助眠功能來混用環境音來改善睡眠品質。 由於Life Q35擁有Hi-Res金標認證,音質表現的確相當不俗,尤其在聽Lo-Fi低傳真音樂時,有著讓人料想不到的好表現,不過立體聲的呈現就稍嫌不足,但三頻表現頗具水準,中頻如小號、木吉他彈奏等等的樂器演出,都掌握地相當不錯,音色溫和且圓潤,高頻方面則中規中矩,一些樂器泛音類的呈現都拿捏地十足恰當,沒有逸散或分岔的情況,不過在低頻的表現,相較中高頻就有點那麼不美滿,雖說依舊層次分明,但在一些低頻Gain值比較大的曲目中,就有點糊糊的感覺,並不是那麼粒粒分明,但如果考量整體價位來說,這樣的表現也算超乎原本預期的優秀了。 至於降噪功能,雖說標準模式與通透模式的區分並不明顯,但降噪功能中的交通、室內、戶外3種模式則表現得相當不錯,戶外的低頻與室內的中頻噪音都切除得相當徹底,其所配置的複合式ANC消音技術,在啟動時能明顯感受耳朵對環境與空間的聲音收縮感,但在長時間配戴時並沒有造成耳朵太大的負擔。 耳罩式的主動式降噪耳機,普遍來說,那個價格都讓人望之卻步,不過Soundcore Life Q35的售價卻是令人吃驚地親民,不用4,000塊就能入手具備3種降噪模式,且還擁有Hi-Res認證、並支援LDAC解碼的耳罩式耳機,在CP值方面幾乎是無話可說,且降噪模式下竟仍有40小時的續航力,令人嘖嘖稱奇之外,還不禁讓人有些心動,有意想買耳罩式藍牙耳機的玩家,相信Soundcore Life Q35能夠更加紓緩你的年後購買清單。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